第1335章 逍遥游(2 / 2)

唐朝好地主 木子蓝色 2146 字 2个月前

老杨笑笑。

“分了哩,怎么没分呢。我家里几个大儿子分开另过,分家立户了。我则跟我小儿子过,一家分成了四家。早年官府鼓动我们去边疆,说那边田多地多,我没同意去。后来还有不少贵族老爷家也来人劝说我们,说愿意去他们领地落户,不但分田给地,还包路费给安家费呢。我这老头习惯了这里,不愿意去。”

“后来朝廷给我们留下来的人也分了地,那次我们父子四家,每丁分了一百亩,我们父子四家有成丁七口,就分了七百亩地,不过有好些是山地,只能种树。”

“那除了山地也还不少啊。”李世民道。

“是不少哩。”

老杨父子是四户,有七口成丁,分了七百亩地,许多地是那些移民去边疆的百姓的地,朝廷回收后再分给了留下来的那些地少的百姓。

说起来老杨还是很感激,朝廷分给他们的这些地虽然不是最好的,但确实不少,而且是免费分的,没收钱。那次之后,朝廷就不再分地了,百姓要置地只能从别人手上买。

老杨父子那七百亩地,就在后来陆续卖掉了,现在家里还剩下了一百来亩地,都是较好的水田,这些地留给家里的女人孩子们管着,农忙的时候,他们爷几个也从江上回来帮忙。

李世民听说老杨一家七百亩地,卖的只剩下百来亩,气的直吹胡子瞪眼。

老杨却觉得这也挺好,他们拿卖地的钱,再向银行贷了些,给儿子们买了船,打渔或者跑货,现在收入挺好的。

他说跑船的收入比种地高的多,特别是有自己的船后,赚的就都是自己的了。家里一百来亩地,完全够口粮了。反正地卖了,田赋也减了,两税是按田亩来征的。

至于跑船另交税,他也觉得很合理。

话里话外,老杨确实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。

李世民却觉得老杨一家辜负了朝廷的好意。

张超笑着对李世民道,“这是百姓自己的选择,老杨一家跑了一辈子船,给他们田地他们也种不好,他们对跑船更内行,做这个更有收益,为什么要阻止呢。朝廷不抑兼并,他们的地卖了也合制度法令,况且卖的这地,朝廷也是收了买家八个点的契税的。”

其实这也是现在这社会特色的一个缩影,不再固化。

阶层不固化,职业也不固化了。

农民可能变渔夫,渔夫也可能变成航运的,跑航运的儿子也许变成读者科举然后为吏做官,甚至去当兵的。

人们选择的余地更多了。

朝廷十年前最后一次均田授地,给了原本无地的老杨父子七百亩地,但老杨有了地没选择做农民,也没选择做地主,他们卖地买船,然后当起渔夫和跑货运。

就如老杨现在船上一月包吃包住还有五贯钱,逢年节还有些粮油发。比起他自己种地肯定强多了,种地辛苦,一年可赚不到这么多钱。

看着时间已至中午,老杨笑着说要做顿渔家菜。

张超笑着应允。

这条船很大,但船员们在江上跑船却也都是船上生火做饭。大船还有一条小船拖在后面,老杨下到小船上。

张超便也凑热闹下去。

小船上是做联络通信用的,有时也用来捕鱼。

这上面也有套做饭的家伙,小火灶和炒锅都有。不大的船舱里,摆着油盐酱醋等调料。

一边还有一桶水。

水很清澈,是直接从江里打上来的,放在船上沉淀了半天。

船上的人都是喝的长江山,只有供应李世民等贵人的水,是从岸上运来的桶装山泉水或者井水。

对老杨他们来说,江水很清,也好喝。

就着江水洗菜、切菜。

老杨的手艺很糙,但很有渔民风格。

鱼是刚捕的,各种鱼都有,鲫鱼、红眼佬、鲤鱼、草鱼等,大小都有。

老杨把水倒在水桶里,一边剖腹刮鳞,一边让张超帮忙烧火。

船上有煤球炉子,先用木屑引火。

火烧好,往炒锅里倒油,油刚冒青烟,那边老杨也已经把鱼杀好。

就着锅底的那点油,把鱼放在锅上煎,说是煎,倒像是烤。等翻过一面身,老杨直接从桶里舀了一勺水倒进锅里。

“大火煮鱼小火焖,”这就是老杨的煮鱼秘诀。

一会功夫,锅里的鱼汤就跳动着沸腾了起来,溢出诱人的鱼香。

趁着这会功夫,老杨又开始淘米,将淘好的米倒入煮着鱼的锅中,然后盖上盖子。

“这是要煮鱼焖米饭啊!”

张超笑着说道。

“对头,鱼焖米饭可是相当好吃。”

煮饭的功夫,张超和老杨继续闲聊,船上的人总是喜欢聊天的,时间很快过去。

揭盖,汤汁已经煮干,饭也熟了。

“开饭喽!”

张超先盛了一碗,李世民看到饭熟了,立即放下书,顺着香味踩着绳梯跳到小船来。

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饭先,饭里浸透了鱼的汤汁。只尝了一口,李世民连赞叹的话都没空说了,立即又夹起一块鱼。鱼已经煮散,可却更入味。鲜嫩而滑,直接就滑入喉咙了。

看着太上皇那猛吃的样子,老杨感觉无比的满足,一张嘴都笑的合不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