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9章 迁都 分封(1 / 2)

唐朝好地主 木子蓝色 2094 字 2个月前

武德六年,三月初八。

夜深,明天就要登基的李世民却还没有睡意,东宫显德殿,李世民坐在御榻上,却有些出神。

有些心不在焉。

“陛下!”

李超连叫了两声,李世民才反应过来。

“哦,你刚对孤说什么?”

李超拱手,“臣如今改称殿下为陛下,而陛下也应当改口自称为朕了。明天,陛下就登基即位,可陛下似乎好像有心事?”

李世民手拍着御榻扶手,“是啊,这一天真要来临之时,才觉得有些茫然。”

“陛下以后就会习惯的,万里江山,都已经挑在了肩上,就如那冕服,肩挑日月!”

“朕马上打天下,可现在却不能马上治天下,这些天来,接触政事,百官百僚,日理万机,真正感受到这治天下与打天下的不同。”

“陛下其实也不用太过担忧,有文武大臣,三省六部九寺诸监,陛下所需要做的就是选好宰相,总领纲目,然后三省六部各司其司,一切就顺了。”

“文远,今天政事堂议事,几位宰相对于出兵灵武之事,多持异议。”

李超静静的听着。

李世民继续道,“裴寂和封伦两人今天也参加了议事,封伦不但反对此时出兵灵武,甚至还提出了要迁都。”

迁都,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。其实在去年突厥人大举南下之后,朝廷里就一直在讨论迁都之事。

最后甚至都数次在政事堂议论了,差不多已经形成了重要的方案。皇帝和宰相们都派了许多官员到各地选择新都地址,最后选定了山南的襄邓一带。

襄邓,也就是后世的南阳盆地了。

没有选洛阳而选中了襄邓,可以说其实也是费尽了心思的。在武德五年的时候,洛阳也不过刚夺下一年,整个中原地区,在隋末之时,是战争最激烈的地方,早期的流匪乱兵反复洗劫,到了后来,李密、宇文化及、王世充等更是反复鏖战,几乎打的成了一片废墟,十室九空,赤地千里。

而且论起防御形势来,洛阳远不如长安,同样的,也不如襄邓形势。

还有一点,襄邓在洛阳、长安之南,同时也处于天下中心,而且这里拥有极好的地理形势、肥沃的平原田地,迁都襄邓,一来让朝廷中枢远离突厥,更加安全,避免突厥人随时能突进京畿的危险局面。

还有一个重要的迁都原因,则是因为长安地区生产力大大降低,粮食难以自给自足,加之自西魏定都关中后,关中平原上的田地大部份都成了世家豪门的,关中人多,可朝廷却收不到多少税赋,也无地可均。

越发的导致了朝廷的困窘。

而迁都襄邓,那里却有足够的田地,缺的是人口。朝廷迁都襄邓,可以移民过去,均田授地,同时从河南、江汉,甚至是江淮、东南等地运输税赋钱粮到新都,也会非常的方便,再不会有有钱粮也运不进京的麻烦。

可以说迁都襄、邓一带,营建新都,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。

但在此时的形势下迁都,却未免有畏敌逃跑之嫌,一旦从长安迁都到了襄邓一带,那么原本关中驻集的重兵,就会大部迁到山南。这就会让关中的这路防御,越发的减弱,本就是个弱点破绽,就会成为一个大洞。

若是没有突厥的威胁,李超也赞成迁都,不管是迁洛阳还是迁襄邓,都能接受。比起关中的窘况,迁都好处很多。

但此时此刻,突厥人就顶在关中的西北大门外,朝廷这个时候迁都,那就不是那么回事了。

此时迁都,不仅仅只是迁都这么简单,这是避战派。

而李超是坚决的主战派。

“陛下,敌人都拿刀抵到我们的喉咙上了,我们这个时候却还想着要转身搬家,这不会有帮助,只会显得我们懦弱。若是迁都,到时关中防御更弱,关中就更难防御住突厥人了。一旦突厥人进入了关中平原,那时建在襄邓的新都,也一样不安全。陛下,长城都拦不住突厥人,靠迁都更不行。要迁都,也得等到我们击退突厥人才行。现在,天子当守囯门!”

“文远,我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你。”

“明天你负责去太极宫,请陛下来东宫!”

李世民的登基大典,并不是在太极宫举行,而是在东宫举行,这是李世民的坚持,李渊在一日,那太极宫就是李渊的,他会在东宫登基,以后也在东宫治理天下。

不过李世民可以在东宫继位,但明天的大典,却必须有皇帝和建成等人到场。

“臣明白。”

三月初九。

太极宫。

李渊已经穿戴庄严,不过今天却没有穿黄袍。

李渊慢吞吞的剥开一个茶叶蛋,就着稀粥慢慢的吃着。裴寂和封伦站在一旁,静静等等着皇帝。

等李渊吃完两个茶叶蛋加一碗稀粥,裴寂问,“陛下准备好要出发了吗?”

李渊拿布巾擦拭嘴角,“我没说要去。”

“陛下今天不去?”

李渊把擦过嘴的布巾扔在桌上,语气不好的道,“我也没说不去。”

“这...”

“去还是不去,我还没有决定呢。”

李渊又拿起一个茶叶蛋,继续剥了起来。

李超今天也身着庄重的冠服,来到太极宫。

“陛下,赵国公在外求见。”

李渊剥茶叶蛋的手停顿了一下,然后他将那个剥了一半的茶叶蛋扔回了碗里。

“李三。”